当前位置:首页 > 体坛快讯 > 正文

布科维纳在哪个国家,布科维纳

布科维纳在哪个国家,布科维纳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布科维纳,以及布科维纳在哪个国家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1、百战经典二战罗马尼亚名将 2、...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布科维纳,以及布科维纳在哪个国家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百战经典二战罗马尼亚名将

Dumitrescu

安东尼斯库

扬·安东内斯库Ion Antonescu (1882-1946)罗马尼亚军事法西斯独裁者,首相(1940~1944)。1882年 6月14日生于罗南部皮特什蒂城。青年时代曾就学于法国的军事学院。1907年,作为军队低级军官参与镇压农民起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军役。1919年参加对匈牙利革命的军事干涉。大战后,曾任罗驻法、英使馆武官。1934年任参谋总长。1937年12月任军事大臣。他利用苏联1940年 6月出兵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一事,煽动反苏,鼓吹亲德。9月4日任首相。9月6日宣布自己为“国家领袖”,成为军事独裁者。10月,允许50多万德军进驻罗马尼亚。11月23日,签署加入德、意、日三国同盟的议定书。12月 4日,与德国签订为期10年的罗、德经济合作协定,使罗经济完全适应希特勒德国的需要。1941年 6月22日参加侵苏战争,充当希特勒的仆从和帮凶,1944年8月23日安东内斯库在谒见国王时被捕。由共产党、王室和军队等方面参加的罗人民武装起义爆发(见罗马尼亚八·二三武装起义)。1946年 5月17日被布加勒斯特人民法庭判处死刑,同年6月1日处决。2006年被平反。

中文名

扬·安东内斯库

外文名

Ion Antonescu

国 籍

罗马尼亚

出生地

罗马尼亚皮特什蒂

出生日期

1882年6月2日

逝世日期

1946年6月1日

职 业

政治家,军人

信 仰

罗马尼亚东正教

尤利乌·马纽

罗马尼亚民族农民党领导人、首相(1928~1930,1932~1933)。生于特兰西瓦尼亚。1906年入选议会。1918年任特兰西瓦尼亚指导委员会主席。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曾支持罗马尼亚进攻苏联。1944年参与发动政变,使罗马尼亚对德国进行战争。1947年以间谍和叛国罪被捕。后死于狱中[1] 。

中文名

尤利乌·马纽

外文名

Iuliu Maniu

国 籍

罗马尼亚

出生地

特兰西瓦尼亚巴达钦

出生日期

1873年1月8日

逝世日期

1953年2月5日

主要成就

罗马尼亚政治家、民族农民党领袖、前3任首相。

扬·安东内斯库

扬·安东内斯库Ion Antonescu (1882-1946)罗马尼亚军事法西斯独裁者,首相(1940~1944)。1882年 6月14日生于罗南部皮特什蒂城。青年时代曾就学于法国的军事学院。1907年,作为军队低级军官参与镇压农民起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军役。1919年参加对匈牙利革命的军事干涉。大战后,曾任罗驻法、英使馆武官。1934年任参谋总长。1937年12月任军事大臣。他利用苏联1940年 6月出兵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一事,煽动反苏,鼓吹亲德。9月4日任首相。9月6日宣布自己为“国家领袖”,成为军事独裁者。10月,允许50多万德军进驻罗马尼亚。11月23日,签署加入德、意、日三国同盟的议定书。12月 4日,与德国签订为期10年的罗、德经济合作协定,使罗经济完全适应希特勒德国的需要。1941年 6月22日参加侵苏战争,充当希特勒的仆从和帮凶,1944年8月23日安东内斯库在谒见国王时被捕。由共产党、王室和军队等方面参加的罗人民武装起义爆发(见罗马尼亚八·二三武装起义)。1946年 5月17日被布加勒斯特人民法庭判处死刑,同年6月1日处决。2006年被平反。

中文名

扬·安东内斯库

外文名

Ion Antonescu

国 籍

罗马尼亚

出生地

罗马尼亚皮特什蒂

出生日期

1882年6月2日

逝世日期

1946年6月1日

职 业

政治家,军人

信 仰

罗马尼亚东正教

《圣日耳曼条约》的内容是什么?

1919年9月11日,协约国与奥地利签订了《圣日耳曼条约》。条约确认奥匈帝国解体,匈牙利与奥地利分立;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1929年以前称塞尔维亚-克罗的亚-斯洛文尼亚王国)独立,并接受协约国规定的奥地利与上述国家和与保加利亚、希腊、波兰、罗马尼亚的疆界;禁止德奥合并;割让南蒂罗尔、特兰提诺、的里雅斯特、伊斯的里亚和达尔马提亚海外的一些岛屿给意大利;前波希米亚王国、摩拉维亚和奥属西里西亚划归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和达尔马提亚沿岸等地划归南斯拉夫,布科维纳和切尔诺夫策割让给罗马尼亚;加里西亚暂由协约国管理,后合并于波兰;宣布阜姆为自由港。此外条约还规定废除强迫普及征兵制,陆军不得超过3万人;除保留3艘巡逻舰外,其余舰只全部交给协约国;禁止拥有潜艇和空军。赔款总额由赔偿委员会研究决定;财政由协约国加以监督。

前罗马尼亚国王卡罗尔二世,为何为沦落到被流亡的命运?

卡罗尔二世是二十世纪初的罗马尼亚一位国王,虽然他在国王的宝座上作出而一些对民生有帮助的事情,但是就总体上来看,他的过是大于功的,不然他也不会在二战期间被迫流亡。但是一个国王被流亡在外,绝大多数都是做的不怎么样才会有如此的遭遇。而根据历史记载,这位卡罗尔二世的荒唐事情真的不少。这位代表了罗马尼亚大地主阶级、大资产阶级以及列强利益的罗马尼亚国王,被迫流亡在外其实对于那时候的罗马尼亚人民而言反而是一件幸事。

对内允许利益群体剥削普通民众,国内经济状况一团糟

因为这位国王代表了了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所以他允许这些利益阶级使用必要的手段尽可能多的剥削民众。其统治独裁且残暴,严密控制舆论,不允许出现不利于其统治的声音存在。为了维护其关联利益阶层,残酷镇压工人运动让大资产阶级能够更有利地在国内运作压迫工人的条款。外国资本对于国内的经济控制他也视同不见,听之任之。在他的任内,整个罗马尼亚的经济状况极其糟糕,失业率居高不下,人民生活水平是绝对上不得台面的。在巴尔干地区这个欧洲火药桶这么当国王统治下去,只能让自己倒霉。

对外丧权辱国,失地也就算了,罗马尼亚军队也成为了纳粹战火下的炮灰

在卡罗尔二世统治期间内,罗马尼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丢失了不少的领土。因为害怕,他把特兰西瓦尼亚北部割让给了匈牙利。 还是害怕,把南多布罗加割让给保加利亚 。又是害怕,向苏联割让了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真是丢脸到家,严重破坏了罗马尼亚的国际形象,伤害了罗马尼亚国民的尊严。在二战爆发以后,罗马尼亚军队被迫跟随纳粹战车一起进攻苏联,遭遇惨败,成千上万的罗马尼亚青年为了这种不相干的战争死亡而不能魂归故里,这样的事情让罗马尼亚人民麻木的情绪彻底崩溃。在普通民众心里,这个国王还不如没有的好。

其人风流成性,数次为情抛弃王位

这个人还是一个多情的男人,是一个爱江山更爱美人的不负责任的君主。两次为了女人放弃王位继承权,这样的人当了国王,国民还能有什么好?我们中国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周幽王、什么下场大家都清楚。相对而言这位罗马尼亚国王的遭遇还是很幸运的、但是这样为情可以放弃江山的男人,继承了王位只是为了更好的和美人生活,不管怎么说,对于国家的管理是极为不负责任的。后来,他把臭名昭著的安东内斯库推上台,帮助他管理国家。结果把自己给管理得流亡在外。。。这样的结局也是醉了。

一个国王被迫流亡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事情,但是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让国家民不聊生,破败异常,那么这就是他咎由自取且不值得任何同情。显然卡罗尔二世就是这样的货色,对于那时候的罗马尼亚人民而言,可能心里巴不得这样不负责的国王早点流亡出去的好!一切都是自作自受!

罗马尼亚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稍微详细一点的谢谢。

罗马尼亚(Romania),首都是布加勒斯特,位于欧洲,属于东欧国家(有时也被划分在南欧的范围内)。它南边与保加利亚,北边与乌克兰,东北与摩尔多瓦,西边则分别与匈牙利与塞尔维亚接壤。

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保加利亚之间主要是以多瑙河为界。它是东南欧面积最大的国家,在欧洲排名第十二。首都布加勒斯特则是该地区最大的金融中心。

罗马尼亚是一个民主国家,议会实行两院制,上院为参议院,有140名议员,下院为众议院,有346名议员。参众两院的议员在四年一次的选举中产生。

经济以工业为主,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石油提炼、电力、钢铁等重要,轻纺工业也较发达。罗马尼亚经济在欧盟的中东欧成员国中位列中上等。目前,罗马尼亚经济成长速度非常快.

历史文化

罗马尼亚的祖先为达契亚人,后同罗马人结合成今民族。约公元前1世纪,布雷比斯塔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达契亚奴隶制国家。106年,达契亚国被罗马帝国征服后,达契亚人与罗马人共居融合,形成罗马尼亚民族,并先后组成瓦拉几亚、摩尔多瓦和特兰西瓦尼亚三个政治结构。14世纪时建立了瓦拉几亚和摩尔多瓦两个封建公国。16世纪后成为奥斯曼帝国的藩属国。1859年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两公国合并为一个国家,称罗马尼亚,附属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877年5月9日,罗马尼亚宣布独立。1878年南比萨拉比亚地区隶属俄罗斯。1881年罗马尼亚改称罗马尼亚王国,1918年1月摩尔多瓦(比萨拉比亚)宣布独立,同年3月与罗马尼亚合并。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8年11月28日布科维纳、12月1日特兰西瓦尼亚分别宣布与罗马尼亚合并,至此,罗马尼亚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安东尼斯库政权参加德、意、日法西斯同盟。1944年苏联红军进入罗马尼亚,同年8月23日,罗马尼亚共产党领导发动反法西斯武装起义,推翻了安东内斯库政权,罗马尼亚转而加入了反德国法西斯战争。1945年3月6日成立联合政府。1947年12月30日宣告成立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1955年加入华约组织,1965年通过新宪法,改国名为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1989年12月22日,齐奥塞斯库政权被推翻,救国阵线委员会接管了国家一切权力,28日改国名为罗马尼亚。1989 年12 月25日在处决了齐奥塞斯库夫妇后,罗马尼亚立即宣布废除死刑。罗马尼亚是欧洲前社会主义国家之一,也曾经是前华约组织成员国之一。

罗马尼亚统一指1859 年瓦拉几亚和摩尔多瓦两个公国的统一和1918年特兰西瓦尼亚和罗马尼亚的统一。历史上,罗马尼亚长期分为 3个公国:瓦拉几亚、摩尔多瓦和特兰西瓦尼亚。瓦拉几亚和摩尔多瓦从15世纪中叶后,为奥斯曼帝国辖下的自治公国。特兰西瓦尼亚则长期处于匈牙利和奥地利统治之下。19世纪上半叶,瓦拉几亚和摩尔多瓦两公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两公国之间的贸易大量增加。1848年,两公国爆发了民族民主革命。1856年,沙俄在克里木战争中败北,(《《巴黎和约》(1856)》)取消了沙俄对罗马尼亚的“保护”,代之以欧洲七强(法、英、奥、俄、土、普、撒丁)的共同“保护”,消除了俄国对两公国的长期控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土耳其的宗主国权力。1856年的(《《巴黎和约》(1856)》)允许两公国各自选举本国议会,由议会主持产生选民大会以选举未来的君主。1859年春,A.I.库扎上校当选为摩尔多瓦大公和瓦拉几亚大公。从而,实现了两公国的统一。同年4月13日及9月6日,参加巴黎和会的法、俄、英、普、撒丁和奥、土等国的代表分别正式承认库扎的当选。1862年1月,实现了两公国宪法和行政管理的统一,国家定名为罗马尼亚,在承认土耳其宗主权的前提下,实行自治,首都布加勒斯特。1877年,罗马尼亚趁俄土战争之机宣布独立。1881年5月,特兰西瓦尼亚、巴纳特等地的民族党联合为罗马尼亚民族党,领导特兰西瓦尼亚的民族解放斗争。1892年,特兰西瓦尼亚向奥匈帝国内阁递交“备忘录”,揭露残酷的民族压迫并提出民族民主要求。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匈帝国瓦解。1918年12月1日,特兰西瓦尼亚各地区的罗马尼亚人代表和群众10万多人在阿尔巴尤利亚举行民族大会,一致通过特兰西瓦尼亚与罗马尼亚联合的决议。12月24日,罗马尼亚国王颁布了关于特兰西瓦尼亚与罗马尼亚合并的敕令,罗马尼亚的统一最后完成。

一战时的奥匈现在是什么是国家??

奥匈帝国

奥匈帝国(Austro-Hungarian Empire)(德语:Österreich-Ungarn,马扎尔语:Osztrák-Magyar Monarchia)是1867年至1918年间的一个中欧的二元君主国(Dual-Monarchic Union)国家。

在这段时间里,匈牙利王国与奥地利帝国组成联盟,这个联盟的德文全称是「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领地以及匈牙利圣史蒂芬的王冠领地」(Die im Reichsrat vertretenen Königreiche und Länder und die Länder der heiligen ungarischen Stephanskrone)。在这情况下,匈牙利国王与奥地利国王均是同一个人。匈牙利对内享有一定程度地於立法、行政、司法、税收、海关等享有自治权;对外事务方面(外交和国防)则与奥地利一样,统一由帝国中央政府处理。

奥匈帝国是匈牙利贵族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在争取维持原来的奥地利帝国时所达成的一个折衷解决方法。它的首府设在维也纳,是当时仅次於俄罗斯的欧洲第二大国,人口亦仅次於俄罗斯及德意志帝国,居於第三位。它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内政主要由组成它的十一个主要民族之间的商议所决定。当时欧洲各地民族独立思想不断发展。虽然奥匈帝国在其成立期间不断有民族起义和其它纠纷,但在它所存的约50年间整个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国家得到现代化,许多开明的改革得以施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解体。

奥匈帝国的领土

一般将奥匈帝国的领土分为两个部分:内莱塔尼亚(Cislethania)和外莱塔尼亚(Translethania)。

狭义的内莱塔尼亚仅指莱塔河以西的部分,即奥地利,但广义的内莱塔尼亚还包括斯洛维尼亚、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加里西亚和达尔马提亚等地区。这部分被统称为「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与领地」。

外莱塔尼亚,即莱塔河以东的部分,也不只包括匈牙利,而且还包括斯洛伐克、特兰西瓦尼亚、克罗埃西亚。这部分领土被统称为「圣史蒂芬的王冠领地」。圣史蒂芬一世是匈牙利的第一位基督教国王,他后来被尊为圣人。

行政划分

内莱塔尼亚的王国和领地包括

波希米亚王国 (Königreich Böhmen)

达尔马提亚王国 (Königreich Dalmatien)

加里西亚-洛多梅里亚王国 (Königreich Galizien und Lodomerien)

奥地利公国(包括上奥地利和下奥地利) (Erzherzogtumen Österreich Österreich ob der Enns und unter der Enns)

布科维纳公国 (Herzogtum Bukowina)

卡林西亚公国 (Herzogtum Kärnten)

卡尼鄂拉公国 (Herzogtum Krain)

萨尔茨堡公国 (Herzogtum Salzburg)

西里西亚公国 (Herzogtum Ober- und Niederschlesien)

施蒂利亚公国 (Herzogtum Steiermark)

摩拉维亚侯国 (Markgrafschaft Mähren)

蒂罗尔和前阿尔卑斯地区 (Gefürstete Grafschaft Tirol und Land Vorarlberg)

滨海省份 (Österreichisches Küstenland)

外莱塔尼亚包括:

匈牙利王国 (Königreich Ungarn)

克罗埃西亚-斯拉沃尼亚王国 (Königreich Kroatien und Slawonien)

阜姆(里耶卡)自由市 (Stadt Fiume)

波士尼亚和黑塞哥维纳 (Bosnien und Herzegowina)属於独立的帝国直辖省份,由匈牙利和奥地利共同管理。

奥匈帝国的建立:1867年的折衷方案

1867年2月建立奥匈帝国的折衷出於多种原因。在此之前,奥地利帝国是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1804年—1867年)。但19世纪中叶以后,这个帝国被削弱了许多:1859年的义大利独立战争使它在义大利的势力被削弱;1866年的普奥战争迫使它退出德意志邦联,同时匈牙利对维也纳的统治也非常不满。在帝国的其它许多地区民族主义思想也不断加犟。匈牙利对奥地利的统治不满出於多种原因,其中之一是奥地利在俄罗斯帝国的支持下对1848年匈牙利革命的镇压。

为了保障奥地利皇帝在匈牙利的地位,弗朗茨·约瑟夫皇帝与匈牙利的贵族举行谈判,寻求一个可以使他们支持他的折衷方案。一些政府官员劝告弗朗茨·约瑟夫与所有民族运动家谈判,来建立一个联邦国家。他们担心单独与匈牙利贵族谈判会遭到其它民族更大的反对。但弗朗茨·约瑟夫无法忽视匈牙利贵族的势力,而这些贵族只肯接受一个他们与奥地利传统贵族之间的二元体。当时,罗马尼亚和斯拉夫人等,亦曾要求参予政权,建立多元(七元)政府,但基於奥地利和匈牙利贵族的反对,此方案被废除,而奥匈二元帝国则正式建立。

匈牙利贵族尤其要求皇帝特地在匈牙利加冕为匈牙利国王来证明匈牙利在帝国内的特权。他们还要求在布达佩斯设立一个有立法权的议会,这个议会设立的法律在历史上归属匈牙利王国的地区有效。这个议会的组成保证匈牙利人(尤其是其贵族和市民阶层的精华)在其中占多数,而国内众多的罗马尼亚和斯拉夫人少数民族则基本上无权。

政府结构

奥匈帝国有三个不同的政府:匈牙利政府、奥地利政府和一个位於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匈牙利和奥地利各有各自的议会和自己的首相。皇帝的权利理论上是至高的,但实际上是有限的。皇帝的中央政府负责陆军、海军、外交和对外贸易。

奥匈帝国内的一些地区如贾利希亚和克罗埃西亚享受特别地位,它们拥有特殊的政府形式。

两个地区的共同政府由一个共同部长会议组成,这个共同部长会议的成员包括三个部长(财政、军事和外交),两个地区的首相,一些大公和皇帝本人。每个议会派出一个代表团分别对共同部长会议的财政计划进行表决,这样每个地区政府对共同政府的工作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最终共同政府的部长仅对皇帝负责,而皇帝本人有权对外交和军事政策作最后决定。

两个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权力交叉往往导致摩擦和低效率。尤其军队在这方面受到阻碍。尽管军事是中央政府的职权范围,但奥地利和匈牙利政府有「征兵、提供驻扎地、运输和补给,以及负责军队人员民事的和非军事事务的责任」。因此每个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决定有很犟的影响力,而每个地方政府都使用每一个机会来扩大它们自己的权力。

两个地区之间奥地利部分占总人口的约57%以及主要经济资源。从1867年开始两个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最大的争执是关於每个政府向中央政府交纳多少费用的问题。这个问题每十年进行一次协商,而每次协商都造成很大的争议。尤其是从1900年代中开始(1906年4月)匈牙利的议会中民族主义者占多数和组织政府开始,这个争议问题造成了一个持久性的宪法危机。1907年10月和1917年11月,这个问题在一个「始终如旧」的基础上暂时获得解决。

民族关系

奥匈帝国民族组成

日耳曼人 24%

匈牙利人 20%

捷克人 13%

波兰人 10%

乌克兰人 8%

罗马尼亚人 6%

克罗埃西亚人 5%

斯洛伐克人 4%

塞尔维亚人 4%

斯洛维尼亚人 3%

义大利人 3%

在帝国的两个部分起支配作用的两个民族其实都是少数民族:在奥地利部分,日耳曼人人只占36%,而在匈牙利部分,匈牙利人也不到半数。

捷克人、波兰人、乌克兰人、斯洛维尼亚人和义大利人都试图在奥地利部分获得更大的发言权。

同时在匈牙利部分,罗马尼亚人、斯洛伐克人、克罗埃西亚人和塞尔维亚人也向匈牙利人的统治挑战。罗马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还争取与新成立的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王国合并。

相对於在奥地利部分的德国统治者来说,匈牙利的统治者更不愿交出他们的权利。但1868年,在他们获得自主权一年后,他们授予克罗埃西亚王国部分自主权。

奥匈帝国内争议最大的一个问题是语言的问题。哪些语言是官方语言或官用语言总是一个问题。少数民族总是希望使用他们自己的语言以及教育他们自己的语言。比如1897年4月5日奥地利首相下令在波希米亚将捷克语和德语作为同等的内部官方语言,结果受到整个帝国德国民族主义者的抨击。最后这位首相被解雇。

经济

在其存在的51年间,奥匈帝国的经济发展很快。技术的改进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这51年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传播到整个帝国。旧的封建主义制度不断消失。维也纳附近、奥地利腹地、阿尔卑斯山麓和波希米亚是经济发展的中心。19世纪末,匈牙利中心平原和喀尔巴阡山脉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很快。

整个帝国内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差相当大。总的来说西部的发展比东部高得多。20世纪初整个帝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都很高。从1870年到1913年,国家每人平均生产率每年约提高1.45%。与欧洲其它国家相比(英国1.00%,法国1.06%,德国1.51%),这个发展速度是比较高的。但国家的经济发展总的来说还是落后於其它国家,原因是它的起步比较晚。英国的数字约是奥匈帝国的三倍,德国是它的两倍。这个粗的比较还无法体现帝国内部发展的不均衡性。

铁路在奥匈帝国普及很快。1841年奥匈帝国的前身奥地利帝国就已经从维也纳出发在西部建立了一个铁路核心。此时政府认识到铁路的军事意义,因此开始在其建设上大量投资。布拉迪斯拉发、布达佩斯、布拉格、克拉科夫、格拉茨、卢布尔雅那和威尼斯都被联入铁路网。到1854年为止整个帝国内的铁路网长度达2000千米,其中约60-70%为国有。由於1848年的革命和克里米亚战争帝国政府为解决其经济困难开始将其铁路出售给私人投资者。

从1854年到1879年几乎所有的铁路建设都是由私人投资完成的。在奥地利部分铁路网延长了7952千米,在匈牙利部分铁路网延长了5839千米。许多新的地区被连入铁路网,现有的铁路网被连接到一起。在此之前奥匈帝国的主要运输工具是船运\,铁路网的发展使整个帝国的经济发展得以协调。

1879年后政府开始慢慢地重新将铁路网国有化。其主要原因是1870年代的经济萧条使私人企业对铁路的投资减缓了,无法满足政府的要求。从1879年到1900年奥匈帝国修建了25000千米铁路,大多数是补充已有的铁路网。在东部也建立了新的铁路。一些地区一直到此时才接通铁路。铁路网大大地降低了帝国内的运输费用,为其内部经济打开了新的市场。

外交

奥地利部分和匈牙利部分地区政府对中央政府的外交政策的态度也稍不相同。布达佩斯的政治家害怕帝国的扩大会使得匈牙利人的比例和影响变小。不过,帝国政府与德国在1879年结成德奥同盟,对付俄罗斯的同盟,则受到两个地区政府的欢迎,因为它们都将俄罗斯看作最大的军事威胁。

按1878年柏林条约奥匈帝国於1878年8月占领波士尼亚赫塞哥维纳。1908年10月它正式被并入帝国。这块地方被作为双方共同管理地区,并被率属於财政部管理。为解决这个不正常的状况一些维也纳的政治家考虑将这块地区与帝国南部的其它一些斯拉夫人占多数的地区合并为帝国的一个第三个地区。当地的克罗埃西亚人可能较为亲近维也纳,而非布达佩斯。

奥匈帝国的解体

在奥匈帝国领土上成立的新国家

1918年夏,战事对同盟国越来越不利。虽然到目前为止奥匈帝国内的少数民族领导人一直对哈布斯堡皇帝保持忠心,但此时他们不得不考虑他们自己的利益了。当协约国的胜利显而易见时,对他们来说也是脱离旧的帝国的时刻,接受协约国所宣扬的民族主义是必走的路了。此时的奥匈帝国已经无法将这众多民族联合在一起了。其它成员也对帝国丧失了信心:经济发展已经停止,新的经济发展的希望也消失了,战时许多战前在奥地利部分引入的开放政策被取消,这使社会主义者非常气愤。在这些条件下极端民族主义者获得了许多支持者。1918年9月和10月,一系列地区宣布独立。1918年11月3日奥匈帝国与协约国达成停火协议。

战争的结束也是奥匈帝国的终止。对战胜国来说,按照伍德鲁·威尔逊宣布的十四点计划奥匈帝国分裂为许多民族国家是必然的事。值得注意的是分裂奥匈帝国并非协约国的战争目的,这个建议一直到战争后期才获得支持。相反的,许多人认为奥匈帝国的分裂并不解决当地的民族问题,而只是使得这个地区更加不稳定。

10月28日捷克首先宣布独立,匈牙利其次。特兰西瓦尼亚大多数地区加入罗马尼亚,其中还包括了很多匈牙利少数民族。南部的斯拉夫地区联合组成了后来的南斯拉夫。

战后战胜国承认这些新的边界,大大地改变了当地的政治地图。一系列条约保障这些边界的合法性。

奥地利和匈牙利成为共和国,哈布斯堡王朝被永久驱逐。在匈牙利首先成立了一个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但1919年罗马尼亚入侵后保皇势力又开始抬头。1920年匈牙利恢复为一个王国,但没有国王。奥匈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卡尔一世企图占据这个王位没有成功(1921年3月至10月),他被放逐到葡萄牙属马德拉群岛,后来在那里逝世。米克罗斯·霍尔蒂成为执政者。

以下这些国家从奥匈帝国(有些是部分)产生:

奥地利

匈牙利

捷克斯洛伐克(现在分成捷克、斯洛伐克二国)

南斯拉夫(现在分成塞尔维亚、蒙特内哥罗、克罗埃西亚、波赫、斯洛维尼亚、马其顿等6国)

波兰

此外罗马尼亚和意大利也获得部分奥匈帝国的土地。

哈布斯堡的帝国领地

奥地利帝国辖下由多个奥皇兼任国王的“王国”以及一些公国和领地组成,主要组成部分如下:

波希米亚王国(Kouml;nigreich Bouml;hmen)

匈牙利王国 (Kouml;nigreich Ungarn)

达尔马提亚王国 (Kouml;nigreich Dalmatien)

加里西亚及洛多梅里亚王国 (Kouml;nigreich Galizien und Lodomerien)

克罗地亚及斯洛文尼亚王国 (Kouml;nigreich Kroatien und Slawonien)

伦巴第及威尼斯王国 (Lombardo-Venezianisches Kouml;nigreich)

奥地利皇室领地 (Erzherzogtum Ouml;sterreich)

卡林西亚公国 (Herzogtum Kauml;rnten)

卡尼鄂拉公国 (Herzogtum Krain)

萨尔茨堡公国 (Herzogtum Salzburg)

西里西亚公国 (Herzogtum Schlesien)

施蒂利亚公国 (Herzogtum Steiermark)

布科维纳公国 (Herzogtum Bukowina)

塞尔维亚及塔米斯-巴纳特公国 (Woiwodschaft Serbien und Tamisch Banat)

特兰西瓦尼亚大公国 (Groszlig;fürstentum Siebenbürgen)

摩拉维亚侯国(Markgrafschaft Mauml;hren)

蒂罗尔亲王伯国 (Gefürstete Grafschaft Tirol)

戈里奇亚和格拉迪斯卡伯国 (Grafschaft Gouml;rz und Gradisca)

福拉尔贝格领地 (Vorarlberg)

伊斯特尼亚领地 (Istrien)

关于布科维纳和布科维纳在哪个国家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